欢迎进入 榆林市招商服务中心官网

产业战略
发布时间: 2019-05-09 22:56
访问次数: 2056
【 字体:    
打印本文


一、重点产业链

1.光伏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以资源换产业,规划建设  榆佳光伏、榆横工业区光伏产业制造园,大力引进硅料加工、晶硅切片、光伏玻璃、光伏组件、EVA膜、铝边框、支架、电缆、逆变器、汇流箱等光伏装备制造项目,加快建设陕西有色天宏瑞科二期,加快形成材料生产、零部件加工、成套设备制造的光伏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围绕新型高效晶硅电池和组件、薄膜及其他新型光伏电池及组件、新一代光伏逆变器及系统集成设备、主要光伏电池制造设备,引进制造和科技攻关型企业(机构)。到 2025 年,光伏装备制造规模达到5GW以上。

2.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依托榆林高新区风机制造产业园,大力引进落地风力发电机组、风轮叶片、高端精密 轴承、传动机械设备、液压及机械自动化设备、预应力锚栓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重点支持远景风机整机制造等重点项目做大做强。积极发展风能发电工程技术服务产业,加大风电技术研究投入,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技术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逐步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到2025年,风机装备制造规模达到2GW以上。

3.氢能产业链。依托丰富的氢能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 场前景,争创氢燃料电池示范城市。加快建设榆林高新区氢能产业园和科创新城氢能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开展制氢纯化、氢能热电联供、加氢站、氢燃料公交车等项目示范应用。以市场换产业,大力引进培育具备氢能全产业链系统集成能力、关键装备制造能力、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建成从制氢、纯化、储运、加氢站、氢能多联供的完整产业链条。到2025年,基本实现关键装备及其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和批量化生产,培育形成10-15家国内氢能行业先进企业,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氢能集散地。

4.榆横高端烯烃新材料产业链托兰石化乙烷制乙 烯、延长榆煤化40万吨/年醋酸、华电榆横电厂、西南热电等项目,重点发展茂金属聚乙烯、茂金属聚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辛烯共聚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丁烯-1、医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高端聚烯烃产品及EVOH树脂、POE弹性体、环烯烃共聚物等特种聚烯烃,集约打造高端聚烯烃产业集群。

5.靖边通用工程塑料产业链。依托靖边经济技术开发 区榆能化煤油气综合利用项目、榆林炼油厂、榆林煤制清洁燃料产业化技术升级示范项目,推进煤、油、气耦合发展。增加榆林炼油厂纯苯、丙烯产量,同时统筹域内苯、丙烯等资源,延伸建设苯酚丙酮-双酚A-聚碳酸酯产品链,围绕建材、汽车制造、医疗器械、产品包装等重点应用领域,研发生产高端聚烯烃、聚碳酸酯等化工新材料,集约打造通用工程塑料产业集群。

6.榆神特色可降解塑料产业链。依托国家能源集团万吨PGA 、陕煤180万吨/年乙二醇及烯烃芳烃深加工等项目,重点发展可降解塑料、聚氨酯、高吸水性树脂、碳纤维等化工新材料。探索与大型煤化工项目耦合建设40万吨/年PGA项目,远期建设丙内酯基可降解材料、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可降解塑料产品,集约打造煤基可降解塑料产业集群

7.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产业链围绕能源化工装备全生命周期和重要衍生领域,以煤炭 机械、油气开采机械、化工专用设备制造和再制造,以及维修、租赁、研发、培训、会展、装备研发、检验检测、产品认证、备品备件云平台等为重点,从零部件维修和再制造逐步发展为整机制造、拆装、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壮大神木煤亮子、兰炭联,加快推进华为-榆林“能源数谷”、国家甲醇燃料技术装备创新中心建设,推进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榆林高新区、神木市、府谷县、定边县、靖边县等5个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8. 镁及镁合金新材料产业链。加快建设榆林高新区镁合金产业园、神木高新区镁及合金件加工、绥德建筑模板项目,全力推进府谷镁及镁合金向下游延伸。围绕“镁冶炼节能环保改造和新技术研发-镁及镁合金-镁及镁合金新材料研发和设计-高品质镁及镁合金铸件、锻件、型材、板材制造”产业链,大力引进航空航天、储氢、生物医用、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外壳等领域镁基新材料高端制造企业,发展高强度铸件及板材、镁合金宽幅产品、轻量化汽车配件等产品,提升东风金属镁、绥德臻梦镁、府谷鸿泰元和等企业建筑模板、安全帽和头盔等镁制品市场占有率,加快香港嘉瑞合作项目落地,推进陕西镁合金产业集团、宝钢金属有限公司等企业投资榆林。强化与郑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等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的合作,加快推进全链条节能减排深度治理、镁冶炼新技术研发和中试,建设榆林国家镁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力打造“世界绿色镁都”。

9. 铝及铝合金新材料产业链。依托建设金鸡滩循环经济产业园铝下游产业园,围绕“铝及铝加工制造-铝加工件-高品质铝铸件、铝材、锻件”“高纯铝-电子铝箔、铝电 解电容器”“高纯铝-集成电路基板、蓝宝石、锂电隔膜、 铝空气电池”等产业链大力引进“链主”企业,推动产业向航空航天、汽车、3 C、型材制造等高端应用领域延伸,重点加快引进入驻的8个铝下游项目建设。引进培育1个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中心。

10.羊子产业链。深入实施羊子“双千万”工程,做好湖羊良种繁育,稳定陕北白绒山羊为主的绒山羊规模,加快超细绒山羊种群培育,围绕“饲料(饲草)-养殖-屠宰-加工-仓储-运输-物流”产业链,重点加快饲草(料)基地、肉绵羊生产基地、应马安超细羊绒研发和培育基地、羊产业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度,推进羊子屠宰加工标准化和园区化发展。壮大新中盛榆阳、神木长青和旺羊、定边八福集团,积极推动 国家电投集团“农能一体”碳中和产业集群项目落地,量水而行,大力发展草产业。培育羊产业龙头企业10户以上, 打造国内知名羊产品品牌5个。到2025年,肉绵羊、绒山羊饲养总量分别达到880万只、830万只,全产业链基本形成 。

11.轻纺产业链依托羊毛绒产地和集散地优势,充分发挥应马安超细羊绒研发和培育基地引领作用,推广榆林羊绒区域公用品牌。利用人力资源及传统产业基础优势,加快推动羊毛绒-梳洗-纺纱-制品全产业链发展。以服装设计、品牌营销为重点,大力发展羊毛防寒服、羊绒制品、服装家纺、化纤纺织、皮毛加工等轻纺产业。加快建设恒力轻纺产业园、榆阳轻纺产业园、榆林国际羊毛绒产品设计创新研发中心、羊毛绒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羊毛绒产品交易中心。到2025年,形成年产值达到500亿元的轻纺产业集群。

12. 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坚持以水定产、量水而行,大力推广“智慧滴灌”,推进马铃薯“育种、种植、精深加工、赏花旅游”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以消费需求为引领,重点开发馒头、面条、米粉、面包和糕点等大众主食产品,研发富含马铃薯膳食纤维、蛋白、多酚及果胶的功能型产品。培育壮大金中昌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定边县科发马铃薯良种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推动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品牌化。加快子洲马蹄沟黄芪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重点培育引进2-3家“链主”企业,构建以种子选育、标准化种植示范为主体的中药材种植体系和以产地加工、大健康产品 开发为主的生产体系。依托米脂小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示范园建设,重点培育2-3家“链主”企业,构建以小米标准化示范种植加工与仓储为主导,县域农业产教融合、科技创新、品牌打造、销售流通、农业人才培养、高端农技服务等协同发展的现代生态有机农业发展服务体系。到2025 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中药材、谷子种 植面积分别达到40万亩、20万亩。

13.黄河沿岸枣产业链依托黄河沿岸枣产业基础优势,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推广“强力降高塑形”、错季开发和高端转化等实用技术,重点发展“红枣-酱、醋、粉、咖啡、饮料、多糖和酵素提取、中药提取、保健品生产”等产业,改良发展红枣嫁接酸枣技术,适度发展药用酸枣产业,重点培育2-3家“链主”企业,强化产学研合作,发 展“酸枣、酸枣仁-茶饮料、中药提取、保健品生产”等产业,实施红枣品牌战略,加快制定黄河沿岸红枣质量标准,构建特色红枣、酸枣产业集群。

14.智能无人系统和通航产业链依托优越的空域地域资源、机场群和丰富的应用场景, 围绕“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产业链,大力发展零部件制造加工以及相关服务产业,丰富场景应用,引进航空航天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设立分院和院士工作站,重点培育壮大飞机测试、适航认证、体验训练、运营维护等通航产业,建设航天卫星大数据中心,积极发展卫星测控和应用产业。加快建设靖边海则空天小镇以及榆阳马合、神木通航、定边通航产业园,推进建设靖边无人机测试基地、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定边试飞基地、顺丰大型无人机物流基地、榆林高新区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园,以及神木智能机器人生产制造基地、 新石器无人车智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 空试验区,打造智能无人系统产业集聚区。

15.文化旅游产业链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围绕“开发-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全周期链条,引进国内知名文化旅游企业,稳步有序推进特色旅游产业项目建设,支持榆林文化旅游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围绕长城、长征、黄河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打造转战陕北、沿长城、沿黄河、沿无定河、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五条低空旅游线路,建设石峁、统万城、镇北台、榆林古城、清平堡等文化旅游景区,推进数字 赋能文化旅游,实施VR+文化旅游”工程,加速文旅资源数字化、可视化表达,丰富数字文旅内容表现形式,增强互动性、体验感、参与感,让旅游体验更有品质、更有活力。加快文创产品开发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文旅中小微企业发展。

16.“碳中和”产业链依托广泛的碳中和应用场景,大力发展“源头减碳和脱碳,储能技术和应用,碳捕捉、收集封存、液化、储运,碳交易”产业链,加快化工、兰炭、冶炼、水泥、烧碱等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推进多能互补和多能融合能源替代,加快建设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鄂尔多斯盆地CCUS 集输中心、百万吨级CCUS 示范装置项目。引进和发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相关装备制造和金融服务。构建集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应用推广、金融服务一体化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体系,全面形成煤炭全产业链低碳化利用的有效路径。以榆林高新区、神木高新区省级应急示范基地建设为引领,围绕“设备制造、试剂制造、技术服务”产业链,加快引进和推广节能环保设备和试剂、矿山化工应急设备制造,推动节能环保应急产业集群化、数字化、精细化、系统化发展。

17.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以煤矸石、粉煤灰、气化渣、农村固废等资源化利用为主,煤矸石重点发展建筑材料、井下充填、生态护岸、路基 材料、矸石发电供热、铁铝等有价元素提取等产业;粉煤灰重点发展建筑材料及路基材料、铝及氧化铝提取、生态材料等产业;气化渣重点发展建筑材料、吸附材料等产业;其他固废重点发展建筑材料等循环利用产业。加快开展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产品标准制定、质量检测检验、第三方评价,健全榆林市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管理体系,加快“府谷、神木、锦界、榆横 ”4个片区,以及周边集聚区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培育10家以上技术装备水平高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到2025年,建成国内一流的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和产业生态,全市主要大宗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75% 以上。

18.兰炭集群化高端化产业链加快制定“双碳”背景下兰炭产业集群化高端化产业链全链条升级改造政策措施, 大力引进先进设备、先进工艺推动全产业链能效提升、环保达标,促进金属镁、铁合金、电石、煤焦油精深加工等传统行业与其他产业链融合耦合,全力保障全链条安全稳定。对兰炭产业链群全面升级,实现能耗在线监测全覆盖,以能耗“双控”和“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为抓手,倒逼落后产能加快出清。

19.金融产业链。多措并举推进产融结合,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匹配不同金融产品,实现产业与金融一体规划、一体推进。深入研究重点产业链发展方向,加快构建能源金融、供应链金融和金融支持创新发展体系,实现金融链、产业链、创新链相互融合,形成功能型、创新型、支柱型榆林现代化金融产业链。依托金融大厦大力开展金融招商,加快金融机构布局调整优化,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逐步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二、产业战略

高端能化产业

以更好地支撑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更好地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创建国家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牵引,实施“12363”煤化工产业高端化战略,补齐基础化工产业短板,发展化工终端产品及下游加工业,构建纵向关联、横向耦合、上下游协作配套的煤炭分质利用产业链、煤制甲醇—烯烃下游产业链、煤制芳烃—乙二醇—聚酯产业链、煤制油产业链、煤基高端化工产业链、氯碱化工产业链,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装备制造产业

依托榆林丰富的生产要素资源、区位优势和优惠的政策支持,围绕榆林及周边万亿级能源经济,千亿级装备及服务市场,抓住新旧能源和化工产业的装备制造和再制造机遇,推动榆林能化装备制造及装备服务配套产业发展。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发展无人机、无人车辆装备、工业和消费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镁铝产业

围绕“世界镁业在中国,中国镁业在榆林”,依托榆林镁铝资源优势,实施镁铝产业高端化、精细化、终端化发展战略,构建“煤-电-铝锭-铝精深加工”产业链和“煤-兰炭-硅铁-原镁-镁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千亿级镁铝产业集群、国家级镁铝产业基地、丝绸之路“金属镁”生产供应中心。

 

轻纺产业

依托中国非牧区第一养羊大市和山羊绒产量第一大市资源优势及榆林羊毛防寒服产业基础和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的影响力,以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并推广羊毛防寒服系列、羊毛防寒服面料、羊毛绒服饰、家纺系列、羊剪绒毛毯、羊毛绒原料等产品和轻纺品牌产业。

 

生态环保产业

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为目标,全面发展固体废弃物、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土壤修复,监测设备等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发展环保膜材料、环保药剂等环保产品及环保产业服务体系。以共伴生矿产资源回收利用、尾矿稀有金属分选和回收为重点,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现代特色农业

打造“陕西现代农业先行区”和“全国知名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培育壮大现代农业“4+X”产业,做大做强苹果、蔬菜、羊子、马铃薯四个百亿级主导产业,推进小杂粮、中药材、生猪、红枣、海红果、核桃、酸枣等特色产业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

以榆林红色旅游、边塞风情、自然风光为重点,坚持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围绕“一核两廊四区”总体旅游发展格局,全面发展包含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地质公园、自驾营地与风景道、特色文化街区、特色小镇(文化旅游名镇)、美丽乡村(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田园综合体、旅游节庆与赛事活动等在内的核心旅游吸引物供给体系。

 

现代服务业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建设现代化的资源型领航城市,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构建金融服务、商贸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流通服务新体系,打造陕甘宁蒙晋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城市。 

 

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健康产业---把握生物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新趋势,培育壮大以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康养服务为核心的大健康产业,打造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

数字经济(能源大数据)---以“智慧社会 数字榆林”建设为主线,以华为-榆林中国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为契机,实施互联网+、人工智能、5G+赋能、智慧政府、物联网基础平台项目,全面推进产业数据化、数据产业化发展。

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发展通用航空零部件、航空新材料及物流配送、应急搜救、农林、环保、民用等无人机制造项目。加快定边民用机场和靖边、榆阳通用机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航空培训、运营服务、维修保养、休闲旅游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氢能源产业)---依托“西部氢谷”丰富的氢气资源及氢能产业集群发展优势,建立以氢能源整车、零部件、辅助系统、电堆生产为主的研发制造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利用已有化工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乙烯下游、丙烯下游、合成氨尿素下游三条高附加值产业链,培育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环保膜材料。以发展半导体材料业作为突破口,以发展特色工艺制造业和封装测试业作为重点,建设陕西省半导体产业“第二增长极”。同时,利用榆林丰富的镁铝原料,大力发展镁铝新材料产业。

智能无人系统产业---聚焦无人机研发制造领域,大力发展无人机、无人车辆装备和自动驾驶、工业和消费机器人、物联网等智能无人系统相关领域,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打造智能无人系统产业聚集区。